鹧鸪天 · 遐观堂暮饮

谁道夔龙不致君。白头离乱不曾闻。三秦碧树生春色,千里青山入暮云。
何事业,底功勋。百年五十已中分。从今万八千场醉,莫酹刘伶荷锸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 · 遐观堂暮饮》是元代诗人姚燧所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地解析这首词:

  1. 作者信息
  • 作者简介: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原籍柳城。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曾担任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等职务。他的文学作品多以文言文为主,与虞集齐名,并有《牧庵文集》五十卷传世,其散曲则与卢挚并称,时称“姚卢”。
  1. 诗词原文
  • 谁道夔龙不致君。白头离乱不曾闻。三秦碧树生春色,千里青山入暮云。
  • 何事业,底功勋。百年五十已中分。从今万八千场醉,莫酹刘伶荷锸坟。
  1. 诗意解析
  • 政治抱负:通过“谁道夔龙不致君”一句,反映了姚燧对政治抱负的追求,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感的强烈感受。
  • 个人经历:“白头离乱不曾闻”可能指的是在动荡的政治环境中,他未曾亲身经历战火纷飞,但通过诗歌表达了一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自然之美:诗句“三秦碧树生春色,千里青山入暮云”描绘了陕西三秦大地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傍晚时分青山的壮丽景色,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自然情感。
  • 人生感悟:“何事业,底功勋。”反映了姚燧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成就的决心。
  • 饮酒放浪:“百年五十已中分。”表明他已步入中年,对于人生的这个阶段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 生命哲学:结尾“从今万八千场醉,莫酹刘伶荷锸坟”表现了一种对生命哲学的理解,即在经历了无数的世事变迁后,应当享受当下,不必再像刘伶那样借酒消愁。
  1. 文化背景
  • 元代文化: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深入理解姚燧的词作。元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文人的思想和创作都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姚燧的诗词也受到了这个时代文化的深刻影响。
  • 文学艺术:姚燧的创作深受当时文学艺术的影响。元曲作为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对姚燧的词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语言浅白,笔调流畅,风格婉丽,这些都是元曲的特点。
  1. 艺术特色
  • 词的艺术性:姚燧的这首词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他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和时代的思考,这种宏大的主题使得诗词具有更深的意义。其次,他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三秦碧树”、“千里青山”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词,还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 语言的美感:姚燧的语言简洁而不失韵味,能够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境。同时,他善于使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1. 历史影响
  • 评价与接受:姚燧的这首词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评价。《鹧鸪天·遐观堂暮饮》被认为是元代词坛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欣赏古代诗词的机会。
  • 研究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这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
  1. 启示与借鉴
  • 生活态度:姚燧的诗词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选择了乐观和豁达的心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 艺术修养:姚燧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审美能力。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启迪,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鹧鸪天 · 遐观堂暮饮》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作品,更是姚燧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与感悟。它不仅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也给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追求真善美的方式。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还能从中获得启发,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