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江伯仁

当年三茅曾一到,群仙谓予精神好。
首戴三寸鹿胎冠,骨耸眉棱许学道。
后来奔走向南台,谏议相知颇同调。
改制冠削斑竹皮,并把生绡写容貌。
而今汨没尘土中,欲效南山隐雾豹。
空馀两鬓点吴霜,甚矣无成总昏耄。
今年喜登东皋楼,百尺峥嵘接穷昊。
五更雨气足清凉,十里岚光媚吟眺。
紫金霁雪声萧骚,白石晴云势腾趠。
岂无洪扣钟递鸣,况有练溪月可钓。
侧闻大父人中英,凿沼梯山拟天造。
娇花新移剪锦奇,美石舁来雕玉巧。
珊瑚倒影浸碧波,牺象香浮出清庙。
嗟吾异世虽后生,念子同袍果夙好。
讲明暂假席坐温,归去宁忘国知报。
屡烦设醴环翠轩,折草抽茎结乌帽。
服之不称老奈何,摧颓敢对菱花照。
临岐且赋长短行,鸾凤孙登作清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江伯仁》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桂芳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往友情的怀念,也是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当年三茅曾一到,群仙谓予精神好。首戴三寸鹿胎冠,骨耸眉棱许学道。后来奔走向南台,谏议相知颇同调。改制冠削斑竹皮,并把生绡写容貌。而今汨没尘土中,欲效南山隐雾豹。空馀两鬓点吴霜,甚矣无成总昏耄。

  2. 创作背景
    《留别江伯仁》创作于元末明初,此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唐桂芳作为一位文人,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写下了这首作品,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与对未来的迷茫。

  3. 主题思想
    《留别江伯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感慨。通过对昔日与朋友共同追求道业的经历的回忆,诗人抒发了对逝去青春岁月的怀念和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诗中的“改制冠削斑竹皮”等描述展现了诗人与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彼此间的相互扶持与理解。

  4. 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上,该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展示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此外,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留别江伯仁》不仅记录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挣扎。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深入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无疑能够增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理解与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