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篇

每向豳居玩物情,却怜野鸟解催耕。
雨收江上一犁足,风动林梢两个鸣。
如入画图供赋咏,莫将思怨起阴晴。
纪官此日无人问,只问今秋万宝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布谷篇》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他对农事和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凌云翰:凌云翰,字彦翀,元末明初浙江仁和人,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他于元至正间举人,洪武初以荐授成都府学教授,后因事谪南荒,有《柘轩集》传世。
  1. 原文节选
  • 原文:每向豳居玩物情,却怜野鸟解催耕。雨收江上一犁足,风动林梢两个鸣。如入画图供赋咏,莫将思怨起阴晴。纪官此日无人问,秪问今秋万宝成。
  • 译文:常常在乡村居所中欣赏物事,怜悯那些懂得春耕的野鸟。雨水收尽,田间的犁具足够;风雨过后,林中的鸟鸣声声。如同一幅画般美丽,不需吟咏,只希望今年的秋天能丰收。
  1. 作品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歌通过赞美农事和田野生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农耕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它不仅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辛勤劳作,也表达了作者对周朝开国务农传统美德的怀念和尊重。
  • 艺术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阳春布德鹰化鸩”,既形容了春天的温暖和阳光普照,又巧妙地运用了“鹰化鸩”这一典故来表达一种微妙的情感变化。此外,诗中的“桑林阴阴桑葚熟,彷佛禽言如布谷”,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间:《布谷篇》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其内容推测,可能在元末明初时期,凌云翰经历了一段政治动荡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更多地关注于自然和农业,并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 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化中,农事被视为国家的根本,诗人往往通过描写农村生活来表达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怀。同时,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布谷篇》不仅是一首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