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强彦栗归吴

嗟我吴越人,茕茕客燕都。
凡见吴越士,依依不忍疏。
况子重信义,尤与他人殊。
宁无情缱绻,执手与踟蹰。
蓟门秋月白,城头夜啼乌。
城中良家子,半是南征夫。
或从张都护,或属李轻车。
道傍别妻子,泣下如迸珠。
自非英雄姿,孰使祸乱除。
戎马暗中国,游子将何趋。
并州非故乡,东吴有田庐。
子归慰父母,繄我独何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强彦栗归吴”是元代作者陈秀民创作的诗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相关信息:

  1. 作者简介
  • 陈秀民,元代文学家、诗人。他的创作涉及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中《送强彦栗归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蓟门秋月白,城头夜啼乌。”描绘了秋天夜晚的寂静和凄凉景象。
  • “城中良家子,半是南征夫。”反映了当时战乱导致的家庭分离和社会动荡。
  • “或从张都护,或属李轻车。”展现了不同背景人物的命运和遭遇。
  • “道傍别妻子,泣下如迸珠。”深刻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不舍。
  • “自非英雄具,孰使祸乱除。”抒发了对英雄气概的向往和对乱世的忧虑。
  • “戎马暗中国,游子将何趋?”提出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层次思考。
  • “君归慰父母,繄我独何如。”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回归后的安慰和自身孤独的情感。
  1. 作品赏析
  •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达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社会意义。
  • 通过对战争背景和人物命运的描述,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个体的悲剧。
  • 诗句中蕴含着一种对英雄理想的追求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整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元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陈秀民的《送强彦栗归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词,更是一首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矛盾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元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