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乌夜啼送苏彦刚奉母归汴

城头月白乌夜啼,上下择木不肯栖。昔日养雏今已飞,哑哑唤母登好枝。
乌啼亦有树,子行得无归。车中娘娘发素垂,彩旌日向东京驰。
东京土美桑枣肥,衣食可以无寒饥。乌夜啼,啼何为,岁将晏矣归来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乌夜啼送苏彦刚奉母归汴》是元代诗人陈秀民的作品,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深情的画面,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祝福。下面将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秀民,元朝诗人。字庶子,温州人,也有说法为嘉兴人。他在元代担任过武冈城步巡检、知常熟州等职务,并有著作《寄情稿》流传于世。
  1. 诗歌原文
  • 城头月白乌夜啼:描述的是城头上明亮的月光与乌鸦夜晚的鸣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
  • 上下择木不肯栖:形象地描绘了乌鸦选择栖息的位置,不愿意离开。
  • 昔日养雏今已飞:表达了乌鸦从幼小到成熟的转变,以及它对自由的向往。
  • 哑哑唤母登好枝:描述了乌鸦在呼唤其母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个更好的栖息位置。
  • 乌啼亦有树,子行得无归:乌鸦有自己的栖息之地,而“子”则象征着行者,提醒他们不要迷失方向。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广泛赞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巧妙地将动物行为与人类情感相联系,展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 作品影响
  • 该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被后人多次引用和传颂,成为表达深厚亲情的经典之作。其影响力跨越时间与空间,至今仍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赋得乌夜啼送苏彦刚奉母归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并通过对自然界的描述来反映人类社会的情感。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