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张子友尚书赋芭蕉

荣瘁根苗换岁年,绿云光照玉阑前。
双开掌扇平遮日,一卷新书直奏天。
自可题诗供醉笔,不堪听雨搅愁眠。
若教种满人间世,得鹿纷纷到梦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张子友尚书赋芭蕉》是元代诗人陈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大约在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墨客纷纷以诗歌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陈宜甫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
  2. 内容分析:诗中“荣瘁根苗换岁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暗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绿云光照玉阑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芭蕉的形象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双开掌扇平遮日,一卷新书直奏天”展现了诗人在宁静中追求学问,与世隔绝的超然态度。
  3. 艺术特色:陈宜甫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也极具特色,读来朗朗上口,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4. 历史影响: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都曾深入研究这首诗,从中汲取灵感,将其视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同张子友尚书赋芭蕉》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陈宜甫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元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