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灌夫传呈傅初庵学士

堂堂灌将军,非与侯者俦。
挺身入吴垒,发愤报父雠。
声名震朝野,意气凌斗牛。
鸿毛视贵戚,加敬贫贱流。
及其去官日,只结魏其侯。
武安约无信,是启怒所由。
况于行酒间,一语辄不投。
遂乃致奇祸,魏其甘与侔。
朝臣两可奏,太后鱼肉忧。
上书竟不辨,弃市渭城休。
地下为鬼雄,怒目亟复雠。
武安族已矣,一死俱荒丘。
虽云冥漠事,亦是朝廷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灌夫传呈傅初庵学士》是一首由元代诗人陈宜甫创作的古诗。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陈宜甫,作为元代的诗人,其作品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往往表达了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1. 诗歌原文
    灌将军非与侯者俦,挺身入吴垒发愤报父仇。声名震朝野,意气凌斗牛,鸿毛视贵戚,加敬贫贱流。

  2. 诗句解析

  • 堂堂灌将军:形容灌夫勇武非凡,如同将军一般。
  • 非与侯者俦:暗示灌夫不同于其他权贵之人。
  • 挺身入吴垒:表明灌夫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
  • 发愤报父雠:体现了灌夫为父报仇的坚决和勇敢。
  • 声名震朝野:说明灌夫的名声之大,足以震动朝野。
  • 意气凌斗牛:描绘了灌夫的气势如虹,威风凛凛,直冲云霄。
  • 鸿毛视贵戚:比喻灌夫对权贵的轻蔑态度,即使是一根小小的羽毛也足以让他看轻。
  • 加敬贫贱流:显示了灌夫对贫贱之人的关怀和尊敬。
  • 及去官日:指灌夫被罢免官职之日。
  • 只结魏其侯:表示灌夫在失势后仍与旧交结伴。
  • 武安约无信:暗示了灌夫与武安侯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和或不信任。
  • 是启怒所由: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武安侯对灌夫产生了愤怒。
  • 况于行酒间:可能在宴会上,灌夫因为一言不合而得罪了武安侯。
  • 一语辄不投:灌夫的话语没有得到回应,可能是遭到了冷遇或排斥。
  • 遂乃致奇祸:最终导致了不幸的后果。
  • 魏其甘与侔:魏其侯愿意与灌夫一同承受这个后果。
  • 朝臣两可奏,太后鱼肉忧:朝廷中的官员们可能出于某种原因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太后则因此感到不安。
  • 上书竟不辨,弃市渭城休:可能是因为上书请求昭雪未果,结果被弃市,最终死在渭城的土地上。
  • 地下为鬼雄,怒目亟复雠:即使死后,灌夫也是一位英勇无畏的英雄,他发誓要报仇雪恨。
  • 武安族已矣:武安侯家族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
  • 一死俱荒丘:灌夫和武安侯一起走向了死亡的边缘。
  • 虽云冥漠事:这些事件虽然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但仍然值得后人铭记。
  • 亦是朝廷羞:这也反映了朝廷的软弱和无能,让人感到羞愧。
  1. 诗歌主题
  • 正义与勇气:这首诗赞扬了灌夫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为父报仇的精神。
  • 忠诚与友谊:灌夫与魏其侯之间的友谊以及他对贫贱之人的关心都得到了诗中的表现。
  1. 诗歌鉴赏
  • 意境宏大:诗歌通过细腻地描绘灌夫的形象和事迹,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情感深沉:诗中充满了对正义的赞美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读灌夫传呈傅初庵学士》不仅是一首表达对灌夫英勇事迹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作品。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了解汉代的历史背景,感受那个时代的英雄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