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物皆备

一性之中兼万善,人人无欠亦无馀。
倍蓰什伯相为远,性分之原岂有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孟子·尽心上》中并未出现“万物皆备于我矣”的表述实际上,该成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万物皆备于我矣”,意思是万事万物都为我具备,反身而诚,快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万物皆备于我矣”这一命题,在孟子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揭示了道德自我的基本地位,还进一步确立了道德自我的完备性。通过肯定“我”固有的“四德”,孟子确立了“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基本地位。通过肯定“我”备有“万物”,孟子进一步确立“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完备性,这是此命题在孟学中独有的义旨。这一命题告示大家,一切该具备的我都具备了,赶紧做去,不用怀疑什么。

孟子的思想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和行动的实践。他认为,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是实现外在行为的基石。通过内省和修养,人们能够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这种状态被称为“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所推崇的一种精神状态,它使人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坚定。

孟子的道德哲学还涉及到对天命与人事的理解。他认为,天赋予人以仁义之心,但人的主观努力同样重要。他强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下》),意味着只有尽心尽力地实践仁义,才能理解天命的真正含义。

“万物皆备于我矣”这一命题是孟子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体现了孟子对于个体道德修养和内心完善的高度重视。通过对这一命题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关于道德、天命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