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之中兼万善,人人无欠亦无馀。
倍蓰什伯相为远,性分之原岂有殊。
孟子万物皆备
孟子认为,万物都具有“四端”(即仁、义、礼、智的四种德性),而人作为万物之一,自然也不例外。
一性之中兼万善,人人无欠亦无馀。
人性中包含了仁义礼智等所有的美德,因此每个人天生都具备这些美德,不存在欠缺。
倍蓰什伯相为远,性分之原岂有殊。
即使是相差十倍、百倍的人,他们的本性也相差很远。因为人性本源相同,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性的本质都不会改变。
注释:
孟子万物皆备(《孟子·尽心下》):万物都有四端的善性。四端指仁、义、礼、智的四种德行。孟子认为,这四种德行是人与禽兽共有的,是人的本性。
一性之中兼万善,人人无欠亦无馀(《孟子·尽心上》):人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仁义礼智等所有美德,没有欠缺。
倍蓰什伯相为远(《孟子·公孙丑上》):倍数十倍、百倍的人相差很远。倍,倍数;蓰、什、伯,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名,表示数量之多。
性分之原(《孟子·滕文公上》):天性的根源。
注释:
倍蓰什伯相为远(《孟子·公孙丑上》):倍数十倍、百倍的人相差很远。倍,倍数,这里指五倍、十倍、百倍等,泛指很多倍。什,十,古时候计数的常用词。伯,古代计数单位名。
性分之原(《孟子·滕文公上》):天性的根源。
赏析:
这首诗是孟子对人性的论述。他认为,人作为天地间的生物,自然而然就具备了一切美德,如仁、义、礼、智等。每个人都拥有这些美德,没有任何欠缺。然而,即使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只要他们生而为人类,他们的本性就完全相同。因此,无论是多么贫穷或是富有的人,他们的本性都不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