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字在人为甚大,根心羞恶不容无。
所存所失分岐路,为蹠为尧遂两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耻字在人为甚大,根心羞恶不容无。
所存所失分岐路,为蹠为尧遂两途。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仁政思想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其中,“人不可以无耻”这一论述,不仅体现了孟子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高度要求。以下将介绍文学作品:
作品出处:根据《孟子》记载,”人不可以无耻”这句话出现在《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具体而言,这句话被断句为“无耻/之/耻,无/耻矣”。
核心思想:“人不可以无耻”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体应该拥有羞耻感,这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要基础。孟子认为,人应当有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的能力,这种内在的道德自律是社会和谐与个人成长的关键。
历史影响:在历史上,孟子的这些观点被广泛引述,尤其在明清时期,顾炎武的《廉耻(节选)》中引用了这句名言,强调礼义廉耻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此外,这句话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成为评价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
“人不可以无耻”不仅是孟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它教导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一理念,可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