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杨花

巷南巷北昼冥冥,摇荡春风未肯停。
薄命不禁巫峡雨,前身曾化楚江萍。
已于谢女诗中见,更向刘郎曲里听。
肠断不堪回首处,并人飞过短长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杨花》是清代诗人弘历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均是理解其艺术魅力的关键。

需要明确的是《赋得杨花》的作者并非陈基,而是清代的弘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皇帝弘历为了表达自己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而创作了这首诗。

关于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赋得杨花》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诗中描绘了杨花飘飞的场景,通过对杨花轻柔洁白之态的刻画,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自由飘逸的审美情怀。同时,弘历在诗中提到“憎爱全无系,飘沉任所如”,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的深刻领悟。

这首诗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不仅被后人广泛传颂,还成为研究弘历诗歌的重要文献。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如“憎爱无系”和“飘沉任所”,对后来的文人墨客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在文学领域,它被视为咏物诗的佳作,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创作灵感。

从文化角度来看,《赋得杨花》作为一首咏物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杨花的特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思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咏物诗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咏物来寄托情感、表达哲理,而《赋得杨花》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赋得杨花》不仅是弘历个人艺术才华的展现,更是中国古代咏物诗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