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八日,风起东南方。
岁行在丁丑,气候异寻常。
和煦过于春,入夜风怒狂。
廿九日禺中,螮蝀粲龙章。
或雨而或晴,至晚天昧茫。
隐隐雷发声,烨烨电流光。
狂风转西北,彻夜吐寒铓。
除夕犹未息,地冻万木僵。
正旦兴启扃,雪积二寸强。
三冬未曾觌,对之神肃爽。
九朝方是春,亦可纪嘉祥。
老农乃见谓,夏秋旱相望。
二日三日来,风力转披猖。
四日值壬子,晴朗开孟阳。
尝读通政经,冬雷未为臧。
十旬要阴晦,民庶有菑殃。
载忆变异录,尤觉热中肠。
禾稼不稔熟,丧亡起饥荒。
华亭连二𥜥,旱涝苦莫当。
口食不暇给,奔走营馈饟。
上帝必闵念,尔农勿忧惶。
雨风顺以调,万姓保安康。
戊寅正月四日纪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寅正月四日纪实》是明代诗人陶宗仪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作记录了诗人在元末明初腊月廿八日的所见所感,详细描述了该日的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
诗中描述腊月廿八日的风起东南方,岁行在丁丑,气候异常多变。这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的不稳定,以及人们对这种天气变化的关注与担忧。接着,“和煦过于春,入夜风怒狂”描绘了夜晚气温的变化,从温暖变得狂风怒号,体现了自然界力量的不确定性。
诗中提到到了除夕,地冻万木僵。这反映了元末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连自然现象都显得异常严酷。除夕之夜,虽然天未完全黑,但已是寒意袭人,大地似乎被冻结,树木僵硬不动。而正旦之时,尽管天气转晴,雪积二寸强,却仍然给人一种凛冽的感觉。
诗中的“禾稼不稔熟,丧亡起饥荒”反映了元末社会动荡导致的自然灾害和饥荒问题。农民因为连年灾害,生计艰难,社会矛盾激化。“华亭连二𥜥,旱涝苦莫当”则进一步强调了当时水资源的匮乏和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旱灾和水灾交替出现,使得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
诗的最后两句“上帝必闵念,尔农勿忧惶。雨风顺以调,万姓保安康”表达了诗人对上天的祈愿和对人类未来的希望。他认为,只要天气调和,风调雨顺,人民的生活就会得到保障。这种乐观的态度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戊寅正月四日纪实》不仅是一篇记录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反映时代背景、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的珍贵历史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末明初的历史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