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庸开平书事次韵四首

沉沉棕殿内门西,曲宴名王舞马低。
桂蠹除烦来五岭,冰蚕却暑贡三齐。
金罂醅重凝花露,翠釜膏浮透杏泥。
最爱禁城千树柳,归鸦拣尽不曾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伯庸开平书事次韵四首是一首由元朝诗人袁桷创作的诗歌,该诗作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袁桷,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庆元路鄞县人。他曾被举茂才异等,后成为丽泽书院的山长。在成宗大德初年,他被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
  • 作品内容概述:这首诗是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具体时间不详)所写,旨在记录和表达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看法和个人情感。
  • 时代背景: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国家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创作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意涵。
  1. 诗歌原文
  • 《伯庸开平书事次韵四首·其三》,“新愁涨碧波”表达了诗人面对复杂政治局势时内心的忧郁与不安。“可堪跋马上危坡”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
  • “明知风伯秋当路,更候天孙夜渡河”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期望。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英雄的期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艺术特色:袁桷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
  1. 作品影响
  • 作为元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伯庸开平书事次韵四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表达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方面。
  1. 相关研究
  • 近年来,关于袁桷及其诗歌的研究逐渐增多,学术界对他的诗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这些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于元朝诗歌的理解,也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

《伯庸开平书事次韵四首》不仅是一首表达了个人情感和社会忧虑的诗歌,也是了解元朝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