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桓王墓

见说桓王墓,名因父老传。
如何汉社稷,竟作魏山川。
壤隧秋风入,荒丘暮雨悬。
唯馀碑上字,隐隐赤乌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桓王墓》是元代诗人郑元祐创作的诗作。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

  1. 作者简介:《吴桓王墓》的创作者是元代著名诗人郑元祐。郑元祐是元处州遂昌人,他迁居到钱塘并担任了平江儒学教授和江浙儒学提举等职。作为一位学者,他不仅在文坛上有着显著的成就,其作品也以豪放、苍劲的风格著称。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还反映在他的其他文学作品中。郑元祐的诗作风格磅礴,充满了对历史与现实深刻反思的意味。

  2. 作品主题:郑元祐通过《吴桓王墓》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描绘了吴桓王墓地的荒凉景象,以及对其功业的缅怀。通过对墓地的描写,诗人似乎在暗示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兴衰,同时也体现了对于古代文化遗迹的珍视之情。

  3. 艺术特色:郑元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生动的比喻,如“玉凫久化土,石上赤乌犹纪年”这样的句子,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墓地的荒凉,更寓意着历史的无情流逝与时间的无情更迭。此外,诗中还大量使用自然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情感状态,如“寒食无人洒麦饭,东风满地飘榆钱”,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感非常强烈,给人以深深的历史沧桑感。

《吴桓王墓》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更是一段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文学遗产。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了解,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其文学价值,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