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七日闻故乡寇退

铜驼荆棘换东风,消息南州久不通。
芳草得春烟涨绿,野棠无主雨飘红。
雕戈元帅登坛暇,宝玦王孙哭路穷。
满眼亲朋总悽恻,相逢但索语音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月二十七日闻故乡寇退》是元末明初诗人郭钰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介绍:

  1. 作品原文:铜驼荆棘换东风,消息南州久不通。芳草得春烟涨绿,野棠无主雨飘红。雕戈元帅登坛暇,宝玦王孙哭路穷。满眼亲朋总悽恻,相逢但索语音同。
  2. 作者简介:郭钰字彦章,元末吉安吉水人,元末隐居不仕,明初以茂才征,辞疾不就。他的生平经历战乱,转侧兵戈,流离道路,目击时事阽危之状,故诗多愁苦之词。郭钰在战乱残破的郡邑事实中多有描写,言之确凿,足补史传之缺。
  3. 诗意解析:这首诗反映了郭钰对家乡沦陷后局势的关切和哀怨。诗中“铜驼荆棘换东风”描绘了战争带来的荒凉景象,而“消息南州久不通”,则表达了与家乡隔绝的无奈感。接着,“芳草得春烟涨绿”和“野棠无主雨飘红”,通过春天的景物反衬了战争后的萧条和凋零。最后两句,“雕戈元帅登坛暇,宝玦王孙哭路穷”,则展现了战乱中英雄无用武之地、王孙哭泣的场景,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 作品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郭钰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其诗歌往往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二月二十七日闻故乡寇退》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5. 艺术特色:《二月二十七日闻故乡寇退》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感受。同时,诗中的对比和象征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郭钰的《二月二十七日闻故乡寇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一种记录和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