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渊见寄

南国干戈积九年,四年相别最相怜。
病看菱叶疑非我,饥啖松花似得仙。
青鸟谩期春后到,白云不扫夜深眠。
故人半在无消息,读罢君书倍怆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刘渊见寄》是元末明初诗人郭钰创作的两首七言古诗之一。诗中不仅描绘了作者与故友刘渊的深厚友情,也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半亩瓜田近故侯,鬓丝霜满不禁秋。
    愁期尊酒常先到,贫待钩金不易求。
    天上龙光缠宝剑,人间蜃气结飞楼。
    哀时况复多离别,双泪惟添楚水流。

  2. 诗歌译文
    在不远的半亩瓜田附近,我接近那位旧时的侯爷;我的鬓发已染上秋霜,无法忍受这无尽的忧愁。
    期待着朋友的尊酒,他总是先来;我贫穷而渴望得到黄金,却也难以实现。
    天空中有如龙般的宝剑环绕,而人间则有虚幻的蜃气楼阁。
    在这动荡的时代,我又多了几分离愁别绪,眼泪只能随着湘水流走。

  3.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末明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火纷扰,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郭钰通过与故友刘渊的通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经历的战争岁月,使得他们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4. 诗歌赏析
    郭钰的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与刘渊之间的深情厚谊。诗中的“半亩瓜田”象征着他们的共同回忆和曾经的宁静生活,而“鬓丝霜满”则透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叹和对友人的深深关怀。

  5. 文化意义
    这首诗不仅是郭钰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写照。它反映了人们在乱世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和期盼。

  6. 艺术特色
    郭钰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乏生活的真谛。

可以看出《和刘渊见寄》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忧思的诗歌,更是一部反映时代风貌、展示文人情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