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项学斋

相聚今三载,交情只似初。
艰难逢乱世,辛苦卜幽居。
得米时沽酒,分灯夜看书。
老成零落尽,吾道复何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项学斋》是元代诗人陈镒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陈镒,字伯铢,元朝处州丽水人,曾官松阳教授。他后来在午溪筑室,并以此命名自己的文集,工于诗词。据记载,《挽项学斋》是陈镒在其友人项学斋去世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深厚的情感和不舍之情的诗歌。
  2. 诗歌原文
    相聚今三载,交情只似初。
    艰难逢乱世,辛苦卜幽居。
    得米时沽酒,分灯夜看书。
    老成零落尽,吾道复何如。
  3. 艺术特色:《挽项学斋》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主题突出:全诗以悼念友人为主题,通过具体的情境描绘与深情的表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哀思与惋惜。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得米”、“分灯”等意象,通过这些具体的物象,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 语言质朴:尽管诗歌情感丰富,但陈镒的语言却非常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修饰,这种朴素的语言反而更加凸显了诗歌的真实与感人。
  1. 社会影响:作为元代的文学作品,《挽项学斋》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其文学价值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特别是其中的“老成零落尽,吾道复何如”一句,更是成为后世文人咏叹友情、感慨人生的经典之句。
  2. 文化意义:《挽项学斋》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展示了古人对于友情的珍视与追求,以及面对生死离别时的态度和情感。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挽项学斋》作为元代的一部文学作品,以其深沉的感情、丰富的意象、质朴的语言、深远的社会影响和浓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