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孙都事

朔寒苦积阴,烈风无时休。
况兹在万山,居然抱穷愁。
矫首瞻王明,偏照东南州。
阳春一以布,皇华载咨诹。
感彼草木秀,使我疮痍瘳。
愿安黎庶心,六辔少淹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呈孙都事》是元朝诗人陈镒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朔寒苦积阴的天气,烈风无时休的恶劣气候,以及山中万木凋零的凄凉景象。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朔寒苦积阴,烈风无时休。
    况兹在万山,居然抱穷愁。
    矫首瞻王明,偏照东南州。
    阳春一以布,皇华载咨诹。
    感彼草木秀,使我疮痍瘳。
    愿安黎庶心,六辔少淹留。

  2. 诗歌赏析

  • 描写自然景观:诗中通过“朔寒苦积阴”和“烈风无时休”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寒冷、猛烈的风势,展现了大自然的严峻与无情。
  • 表达对自然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中“万山”的观察,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循环往复的哲理思考,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 寄寓人文关怀:诗的最后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希望,通过“愿安黎庶心”,传达了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责任感。
  • 体现作者的艺术风格:整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形象生动,既展现了北方边塞的粗犷之美,又透露出诗人对国家民生的深切关注。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呈孙都事 其一》的创作年代为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他们的作品中抒发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切。
  • 地理环境:诗中提到的“万山”很可能指代当时的边疆或边关地带,那里的自然环境极为艰苦,气候条件极端严酷,这也是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之一。
  • 个人情感:作为一位诗人,陈镒可能曾在这些边远地区生活过或者有过游历经历,这些亲身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呈孙都事》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它更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情感和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诗人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通过这种自然与人的关系反映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关怀与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