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隐为蕃禧观余道士作二首

隐者多幽事,锄云自种梅。
几盘山径术,强半雪莓苔。
拾药泥丹灶,浮香入酒杯。
时时霞上友,清晓踏寒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梅隐为蕃禧观余道士作二首》是宋代诗人林逋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和分析:

  1. 作者介绍
  •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之为“和靖先生”,祖籍福建长乐,后迁居杭州西湖孤山。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及隐士,以其诗文、书画闻名于世。
  1. 诗歌原文
梅子青,梅叶肥,梅边一树黄深树。  
蕃禧观里人如玉,时见流莺度前浦。  
寒食清明都过了,绿阴庭院莺声软。  
春风不解禁杨花,乱绕游人头不辨。  
  1. 诗歌内容分析
  • 第一首:此诗描绘了初夏时节,梅树下的景象。“梅子青,梅叶肥”描绘了梅树成熟的特征。“蕃禧观里人如玉”,可能指的是蕃禧观中的人物如玉般美丽,形象生动。“时见流莺度前浦”,描绘了春天时鸟儿在河边飞过的情景。
  • 第二首:此诗同样描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色。“寒食清明都过了”,表达了春天已经过去,但春天的气息依然存在。“绿阴庭院莺声软”,描绘了春天的宁静和和谐。最后一句“春风不解禁杨花,乱绕游人头不辨”,则展现了春天的混乱与美丽。
  1. 艺术特色
  • 林逋的诗作多以清新淡雅著称,他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慨。
  1. 文化意义
  • 《梅隐为蕃禧观余道士作二首》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美的诗歌,也是一幅反映宋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的画卷。它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林逋的《梅隐为蕃禧观余道士作二首》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和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的诗作,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艺术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