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棺寺

修竹长松昼寂然,梵宫高阁起中天。
虎头妙画空馀刻,鸱吻名书竟不传。
石柱至今标宿莽,瓦棺何处葬寒烟。
凭高更尽阑干曲,及取江山未暮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瓦棺寺》是诗人姚鼐创作的一首诗,该作品反映了古代建筑的风貌以及寺庙的历史背景。以下是对《瓦棺寺》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经历: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桐城(今属安徽)人。他是一位清朝时期的文学家,曾受业于同乡刘大槐,并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主讲了四十年。
  •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当时姚鼐作为进士进入官场,并担任过刑部郎中和记名御史等职位。
  1. 诗作内容
  • 首句描写:“招提地亦古长千,围入南城体势残。” 描绘了瓦棺寺的古老与历史遗迹。
  • 第二句:“穿径石岗随缭曲,到门风叶飒清寒。” 描述了穿过石径和曲折的道路,感受着寺院门前的风声带来一种清冷的感觉。
  • 第三句:“虎头无影存金粟,马鬣何年出瓦棺。” 这里通过“虎头”和“马鬣”的比喻,传达了寺庙在历史的变迁中依然存在的意味。
  • 尾句:“尚有里民矜故事,一成台上集文翰。” 最后一句展现了人们对瓦棺寺历史的敬仰和记忆,以及文人在此留下的作品。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瓦棺寺》在诗歌形式上属于七言律诗,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对瓦棺寺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古老建筑的感情。
  •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是对建筑物本身的一种描述,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某些面貌和人文景观。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值得深入研究。

《瓦棺寺》不仅展示了清代诗人对于古典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与历史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