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广陵对月

散尽浮云月在东,白蕉衫冷小庭空。
星河夜影樽罍里,城郭秋声鼓角中。
落叶有光时坠露,鸣蛩无响不含风。
此生五十三回见,只遣嫦娥笑秃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广陵对月》是元代诗人张翥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欣赏以及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歌:

  1. 作者简介:张翥,字仲举,号蜕庵,元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者。他是晋宁人,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顺帝至正初年被召为国子助教,后来退隐在家,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他的诗作格调高雅,以婉丽风流著称,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 诗歌原文
    散尽浮云月在东,白蕉衫冷小庭空。
    星河夜影樽罍里,城郭秋声鼓角中。
    落叶有光时坠露,鸣蛩无响不含风。 此生五十三回见,只遣嫦娥笑秃翁。

  3. 诗意解析

  • 散尽浮云月在东:这句表达了诗人在月光照耀下,看到天空中的云彩逐渐散去,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出现在东方的景象。
  • 白蕉衫冷小庭空:描述了诗人穿着白色的衣物,站在空旷的小庭院里,感到一阵寒意,增添了几分孤寂与清冷。
  • 星河夜影樽罍里:通过“樽罍”联想到古代饮酒的场景,诗人想象着在月光下与朋友一起饮酒,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 城郭秋声鼓角中:这里用“城郭”指代城市的轮廓,而“秋声鼓角”则是古代战争中的声音,诗人在这里表达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时间的流逝感。
  • 落叶有光时坠露,鸣蛩无响不含风:诗人观察到树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而蟋蟀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中似乎被风吹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
  • 此生五十三回见,只遣嫦娥笑秃翁:最后一句是对人生感慨的抒发,诗人认为自己活了五十三个春秋,却只有这五十三次中秋月圆的时刻能够见到,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同时,这句话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头发变白的自嘲。
  1. 文化背景
  • 中秋节的文化意义:“中秋”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是团圆的象征,人们在这个节日里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活动庆祝丰收的喜悦和家庭的和睦。
  • 广陵地区的自然景观与历史背景:广陵地区位于今天的扬州市一带,这里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迹,他们的诗词歌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作。
  • 唐代诗歌的风格特点:陈羽的《广陵秋夜对月即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即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秋广陵对月》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元朝诗歌的特色,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美丽。这首诗通过对中秋节日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