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道中

处处人烟有酒旗,楝花开后絮飞时。
一溪春水浮黄颊,满树暄风叫画眉。
入境渐闻人语好,看山不厌马行迟。
江蓠绿遍汀洲外,拟折芳馨寄所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浮山道中》是由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旅途中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间烟火的向往。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翥(1298年—1370年),字仲举,号蜕庵,生于晋宁县(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以豪放不羁的个性、精湛的艺术造诣而闻名于世。
  • 张翥自幼受家庭氛围影响,喜爱音乐和文学,曾从李存、仇远学习,后成为国子助教并升为翰林编修。他的文学作品具有高格调和高词采的特色,如《浮山道中》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处处人烟有酒旗,楝花开后絮飞时。一溪春水浮黄颊,满树暄风叫画眉。入境渐闻人语好,看山不厌马行迟。江蓠绿遍汀洲外,拟折芳馨寄所思。

  2. 诗意赏析

  • 春意盎然:诗中的“处处人烟有酒旗”描绘出一幅热闹的市集景象,酒旗飘扬,人声鼎沸,生动展现了春天市场的繁荣与活力。
  • 自然和谐:“楝花开后絮飞时”则展示了春天特有的景致,楝花盛开与柳絮纷飞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人文关怀:“入境渐闻人语好”表达了诗人对人文环境的赞美,人们欢声笑语,生活气息浓厚,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审美享受:诗中还提到了“看山不厌马行迟”,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限欣赏,无论是山还是水,都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情感寄托:“拟折芳馨寄所思”则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折取江蓠等植物的芳香,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人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所见所感,如“一溪春水浮黄颊”、“满树暄风叫画眉”等,这些意象都富有生命力,使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
  • 结构紧凑:虽然《浮山道中》只有八句,但每一句都紧密相扣,层次分明,充分展现了诗歌的严谨结构和艺术魅力。
  • 语言优美:诗人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感,既符合律诗的规范,又不失自然流畅,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 历史意义
  • 《浮山道中》不仅是张翥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元代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进一步了解元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浮山道中》是张翥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创作的一首经典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元代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还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