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准堂住天台法轮寺

白首南屏坐不回,偶提佛法住天台。
幽禅有味风生磬,瘦影无尘月满台。
罗汉山中飞锡过,鲛人海上献珠来。
不知万壑烟霞底,何处寻师拨芋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范准堂住天台法轮寺》是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翥,字仲举,别号蜕庵,是元代晋宁人。他以诗文闻名,曾从学于李存和仇远,以豪放不羁的性格著称,喜欢蹴鞠和音乐。
  2. 诗歌原文:白首南屏坐不回,偶提佛法住天台。幽禅有味风生磬,瘦影无尘月满台。罗汉山中飞锡过,鲛人海上献珠来。不知万壑烟霞底,何处寻师拨芋灰。
  3. 诗句解析:第一句“白首南屏坐不回”,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与修行的决心;第二句“偶提佛法住天台”,展现了诗人通过佛法寻求心灵的净化;第三句“幽禅有味风生磬”,描绘了寺庙中的宁静和僧人的生活状态;第四句“瘦影无尘月满台”,形容了月光下的僧人身影,给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感觉;第五句“罗汉山中飞锡过”,形象地描述了僧人在山上行走的情景;第六句“鲛人海上献珠来”,则运用了神话元素,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和神秘色彩;最后一句“不知万壑烟霞底,何处寻师拨芋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高僧的追寻和对宗教修行的渴望。
  4. 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元顺帝至正初年,张翥被召为国子助教后,选择退居。在此期间,他参与了辽金元三史的修撰工作,并最终升任翰林编修、礼仪院判官等职。在官场生涯的顶峰之后,他选择了隐退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和宗教信仰。
  5. 作品赏析:《送范准堂住天台法轮寺》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张翥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领悟和个人修行的体验。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送范准堂住天台法轮寺》不仅是一首表达宗教信仰和修行体验的诗歌,也是张翥个人生活哲学的一种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元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