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闽僧秀嵓寄竹溪僧

峰北峰南法界中,杖藜来往夕阳钟。
时过花洞逢游鹿,夜咒珠台放钓龙。
七字诗才清似水,三生骨相古于松。
羡师方外全无事,只个蒲团又过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闽僧秀嵓寄竹溪僧》是元朝张翥所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禅宗哲学的领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峰北峰南法界中,杖藜来往夕阳钟。
    时过花洞逢游鹿,夜咒珠台放钓龙。
    七字诗才清似水,三生骨相古于松。

  2. 作者简介
    张翥(1295年—1348年),字仲宗,号蜕庵,又号石田,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是一位著名的元代文学家,以诗歌见长,尤擅五言古诗,与杨载、范梈并称为“元诗三友”。张翥的诗歌多表现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禅宗思想的影响,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诗歌赏析
    《次韵闽僧秀嵓寄竹溪僧 其二》中的前两句“峰北峰南法界中,杖藜来往夕阳钟”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峰北峰南”这一地理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超然境界;而“法界中”则暗示了修行者在宇宙间寻找真理的过程。“杖藜来往夕阳钟”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在山中行脚的场景,以及夕阳下打钟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接下来的诗句“时过花洞逢游鹿,夜咒珠台放钓龙”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精细观察和深刻感悟。“游鹿”象征着生命的自由与神秘,而“钓龙”则暗示着禅意的深邃与力量。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两句“七字诗才清似水,三生骨相古于松”,更是对诗人才华与品格的高度赞扬。“七字诗才清似水”形容诗人的诗歌语言清新脱俗,如同清澈的水一样纯净;“三生骨相古于松”则比喻诗人的人格高洁如古木一般坚韧。这两句不仅赞美了诗人的艺术成就,也表达了对其人品和精神风貌的崇敬。

张翥的《次韵闽僧秀嵓寄竹溪僧 其二》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禅宗思想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这首诗无疑是元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