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

危亭突兀戴鳌头,俯视沧溟一勺浮。
龙伯衣冠藏下府,梵王台殿起中流。
扶桑夜色三山日,滟滪江声万里秋。
老我惜无吞海句,但磨崖石记曾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是一首元代诗人张翥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作者简介: 张翥,字仲举,号蜕庵,晋宁(今云南昆明)人。他是一位豪放不羁的诗人,喜爱蹴鞠和音乐。
  • 创作时期: 张翥在顺帝至正初被召为国子助教,后因政治原因退居。他修辽金元三史,并担任翰林编修等职,最终升为礼仪院判官。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 危亭突兀戴鳌头,俯视沧溟一勺浮。龙伯衣冠藏下府,梵王台殿起中流。扶桑夜色三山日,滟滪江声万里秋。老我惜无吞海句,但磨崖石记曾游。
  • 诗句解析: “危亭突兀戴鳌头”形容亭子高耸入云,如同巨鳌之头;“俯视沧溟一勺浮”则形象地描绘出从亭子向下俯瞰的大海,如同一杯水般渺小。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传达了亭子的壮丽景观。“龙伯衣冠藏下府”意指古老的龙伯国的遗迹隐藏于下方,而“梵王台殿起中流”则暗示着佛家建筑的神秘兴起。“扶桑夜色三山日”,指的是日出时扶桑岛(今日本)被晚霞映照得如同仙境一般美丽。最后两句,“滟滪江声万里秋”表达了长江的壮阔和秋天的宁静,“老我惜无吞海句”,诗人感叹自己虽有才华却未能写出如吞海般的壮丽诗篇。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主题内容: 这首诗以登临金山吞海亭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以及对历史遗迹的缅怀。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 艺术特色: 张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来塑造画面,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金山吞海亭的壮丽景色。同时,他的用词精准,结构严谨,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 历史评价: 这首诗不仅是张翥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也被视为元代诗歌的佳作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 作品鉴赏
  • 意境营造: 张翥通过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宏大而又深邃的艺术境界,让人仿佛置身于金山吞海亭之上,感受那无边的风景和历史的沉淀。
  • 文化内涵: 诗中的“龙伯衣冠”、“梵王台殿”等词汇富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 审美体验: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欣赏文学之美,更是一种审美和文化的体验,让人们在阅读中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情。
  1. 历史背景与创作动机
  • 历史背景: 元朝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革,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往往更加关注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情怀和感慨。
  • 创作动机: 张翥之所以撰写这首《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很可能是为了表达对家乡金山吞海亭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可能借景生情,抒发个人的志趣和抱负。

《登金山吞海亭了公请赋》不仅是元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历代文人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后人学习借鉴的珍贵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