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先公房晓起偶成

晓雨池上来,微风动寒绿。
幽人睡初起,开窗见修竹。
西山带层云,隐隐出林木。
境寂尘自空,虑澹趣常足。
独坐无晤言,流泉下深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先公房晓起偶成》是明代诗人高明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内容解读
  • 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中的“晓雨池上来,微风动寒绿”通过描绘清晨细雨和微风,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 人物心理的表达:“幽人睡初起,开窗见修竹。”表现了一个隐逸者在早晨醒来后,透过窗户观赏竹林的情景,展现了其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向往。
  • 意境的营造:诗中的“西山带层云,隐隐出林木”通过描绘远处的山峦和树木,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幽静的画面,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1. 艺术特色
  • 语言的精炼:高明的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如“晓雨池上来,微风动寒绿”中的“晓雨”、“寒绿”等词语,都极具形象性和感官冲击力。
  • 情感的传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和宁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 韵律的和谐:诗歌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一句都遵循了固定的音韵规则,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悦耳。
  1. 文学意义
  • 反映隐逸生活:此诗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
  • 体现审美情趣:高明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来展现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宿先公房晓起偶成》不仅是高明个人创作生涯中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明末清初时期诗歌创作的典范。它不仅展示了高明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