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寿山休暑

桐相山西暑气微,碧萝凉吹透絺衣。
岩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
白眼看人多变态,青云得路有危机。
下方风浪休回首,深闭柴门到夕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圣寿山休暑》是元代诗人曹文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具体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 作者介绍
  • 曹文晦:字伯辉,号新山道人,是元代著名的诗人。他是台州天台(今浙江台州)人,其文学成就在当时颇为突出。
  • 作品背景:《圣寿山休暑》创作于元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一种超脱现实、追求自然和谐之美的审美观念。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桐相山西暑气微,碧萝凉吹透絺衣。岩前倚杖看云起,松下横琴待鹤归。白眼看人多变态,青云得路有危机。下方风浪休回首,深闭柴门到夕晖。
  • 翻译:在桐柏山的西面,微风带来的凉爽让人感到暑气渐渐消退。站在岩石前,依靠着拐杖观赏天空中的云彩缓缓升起;而坐在松树下,弹奏着横琴等待着飞翔的大鹤归来。通过观察世间万物,诗人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眼前的成功而忘记潜在的风险;在生活的低谷时,也要学会保持冷静,不轻易回首过去的错误。最终,他选择在柴门下度过余晖的岁月,享受宁静的生活。
  1. 诗歌赏析
  • 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 诗人通过对比“下方风浪”和“深处柴门”,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即使在人生的低谷时期,也应当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 诗中还隐含了一种人生哲学,即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与变故,应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因一时的得失而迷失自我。

《圣寿山休暑》不仅是一首诗歌,也是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更是一段关于生活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能够感受到元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对当下生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