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友竹轩

紫凝山前野水长,阿咸深住五云乡。
八年不见头全白,九日虽过菊未黄。
屋外松篁寒作伴,堂前孙子肃成行。
从今相就须宜数,不见西山易夕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友竹轩》是元代曹文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自然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情谊。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曹文晦是元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 他的诗歌风格通常清新淡雅,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深思。
  1. 诗歌原文:《留别友竹轩》紫凝山前野水长,阿咸深住五云乡。八年不见头全白,九日虽过菊未黄。屋外松篁寒作伴,堂前孙子肃成行。从今相就须宜数,不见西山易夕阳。
  2. 诗歌解读
  • 首联“紫凝山前野水长,阿咸深住五云乡。”:这句诗通过描绘紫凝山和五云乡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世外的宁静和深远。这里的“紫凝”可能寓意着某种神秘或者深邃的美,而“五云乡”则让人联想到仙境般的美好地方。
  • 颔联“八年不见头全白,九日虽过菊未黄。”:这里用“白首”和“菊黄”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间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尽管时光荏苒,但自然界的美好依然如初,仿佛未曾受到岁月的影响。
  • 颈联“屋外松篁寒作伴,堂前孙子肃成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外面是冷峻的松篁,里面则是整齐的孙子,两者相得益彰。这里的“寒作伴”和“肃成行”不仅描述了外在的环境,也反映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行为状态。
  • 尾联“从今相就须宜数,不见西山易夕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见”字在这里可能有多重含义,既可能是看见西山易夕阳的景色,也可能是看见彼此渐行渐远的意思。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 语言精炼:诗句中的每一个词汇都经过精心挑选,旨在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和文人的精神面貌。
  • 传承中华诗词传统: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部分,它的创作手法和思想情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素材。
  1. 赏析与批评
  • 在欣赏此诗时,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个人感情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 批评家们普遍认为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元代文人诗歌中的佳作。
  1. 现代应用
  • 在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中,这首诗常常被引用作为研究元代文学和自然景观的重要文献。
  • 它也常被用于教育领域,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和欣赏美的能力的教学材料。
  1. 历史地位
  • 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留别友竹轩》在元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 它不仅是元代文人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社会影响
  • 此诗在元代及其后的几百年里,一直被后人传颂和学习,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至今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留别友竹轩》不仅是一首表现力丰富的诗歌,更是一份跨越时间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