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齿二首

萧萧一室老维摩,风日佳时电影过。
病里不分春早晚,子规啼处夕阳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齿二首》是由元代诗人张伯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生命感悟的深刻理解。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张伯淳(约1242—1302年),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浙江桐乡)人。他出身于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祖父张汝昌是一位官职显赫的人物。这样的背景使得张伯淳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
  1. 诗歌原文
    病里不分春早晚,子规啼处夕阳多。
    风日佳时电影过,萧萧一室老维摩。

  2.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病齿二首其二》是一首表现诗人因病齿而引发的种种感慨的诗篇。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生病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生活无常、岁月无情的深深感慨。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子规啼处夕阳多”一句尤为突出。子规鸟的啼声常常被视为哀愁的象征,此处用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同时,“夕阳多”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色彩,使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和凄美。
  • 艺术特色:张伯淳的诗作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著称。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行都充满了深意,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风日佳时电影过”一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又暗含了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巧妙的组合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张伯淳的《病齿二首其二》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元代文学的特点。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病齿二首其二》作为元代张伯淳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更在内容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张伯淳个人创作才华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