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

胡姬年十五,芍药正含葩。
何处相逢好,并州卖酒家。
面开春月满,眉抹远山斜。
一笑既相许,何须罗扇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出自元代诗人张宪的诗词作品,这首诗名为《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佳作。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介绍:元代诗人张宪是这首诗的作者。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宪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沉的情感表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张宪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诗歌原文
    胡姬年十五,芍药正含葩。何处相逢好,并州卖酒家。面开春月满,眉抹远山斜。一笑既相许,何须罗扇遮。

  3. 诗意解析

  • 第一句“胡姬年十五,芍药正含葩”:描述了一个年轻女子正值青春年华的美丽形象,芍药盛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暗示了主人公的青春活力与美丽。
  • 第二句“何处相逢好,并州卖酒家”:表达了主人公对于遇见心仪之人的渴望与憧憬,并州(今山西太原)是一个商贸繁荣的地区,意味着主人公可能在这里遇到了心仪的对象。
  • 第三句到第五句“面开春月满,眉抹远山斜。一笑既相许,何须罗扇遮”:展现了主人公在相遇瞬间的美好印象,她的容貌如同春日的花朵绽放,笑容中流露出的喜悦让人心动,无需掩饰就能展现内心的喜悦和自在。
  1.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不过考虑到张宪的元代诗人身份和他的诗歌风格,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或居住于并州(今太原)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于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感悟和独特审美。

  2. 鉴赏评价

  • 艺术成就:《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隐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文化意义:这首小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研究元代社会生活、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当时人们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的窗口。

张宪的《胡姬年十五拟刘越石》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和丰富意象的佳作。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欣赏到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状态和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