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伯庸御史春游

山巾垫角雨仍斜,岁岁春风换鬓华。
湖口水香鱼在藻,江南食冷客思家。
鹫峰扫石翻经叶,龙洞分符调井花。
游骑却归城郭暮,醉红犹带脸文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马伯庸御史春游》是一首由元代诗人张雨创作七言律诗。该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还反映了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山巾垫角雨仍斜,岁岁春风换鬓华。
    湖口水香鱼在藻,江南食冷客思家。
    鹫峰扫石翻经叶,龙洞分符调井花。
    游骑却归城郭暮,醉红犹带脸文霞。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和马伯庸御史春游》通过“山巾垫角雨仍斜”等句,展现了诗人在春日中的自然景观与个人感受的交融。雨水斜斜洒落,山中风景如画,反映出一种静谧而和谐的自然环境。
  • 季节变换的感受:诗人用“岁岁春风换鬓华”表达了随着春风的每一次吹拂,自己发间的白发也随之增多,这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 食物与生活的描写:“湖口水香鱼在藻”,这里的“水香”可能是指湖水的味道,而“鱼在藻”则描绘了一幅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的画面,体现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
  • 地理位置与历史氛围的描述:通过对鹫峰、龙洞等地名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这些地方的自然美景,同时也暗示了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 游骑归来的场景:“游骑却归城郭暮”,这里可能描述了一群骑马的人在傍晚时分返回城市的景象,这种描述不仅富有动感,也反映了一种生活节奏和时间变迁的感觉。
  • 色彩与情感的结合:“醉红犹带脸文霞”,这句中的“醉红”可能是指晚霞或者夕阳下的景色,而“脸文霞”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脸上因饮酒而泛着的红光,这种颜色上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和情感表达。
  1. 作者介绍
  • 张雨,元代诗人,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又号贞居子。他好学,工书画,善诗词。二十岁时遍游名山大川,后弃家为道士,曾跟随开元宫王真人入京,但未得到官职。有《句曲外史》。
  1. 历史背景
    《和马伯庸御史春游》的创作背景是在元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元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政治上相对动荡,文化上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官方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所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展示官员们的风采,同时也可能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

  2.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生动,既有文人骚客的风雅,也有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都十分考究,显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1. 文化影响
  • 诗歌鉴赏:这首《和马伯庸御史春游》不仅是元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珍贵之作。它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 文化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的文化背景、社会风貌以及文人的生活状态,为研究元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和马伯庸御史春游》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元代的社会风情和个人情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