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寒解衣重抚摩,儿饥推食孰忍诃。
长成与国远负戈,一去不返当如何。
去时云戍东北鄙,直出榆关度辽水。
白头郎罢与影俱,岂惮山川千万里。
天教此地适相逢,父曰从天坠吾子。
笑疲乐极俱殒身,谁谓情钟遽如此。
官家开边方未已,同生又别宁同死。
山云漠漠风飕飕,山头双冢知几秋。
当时不忍一朝喜,今日翻飞千载愁。
犹胜贞女化为石,终古孤身双不得。
清江寒影日悠悠,行人一去无消息。
喜逢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喜逢口”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个地名,位于古代中国燕山山脉东段的边关地带。喜逢口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地。
喜逢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据史书记载,这里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朝开始,这里就设有关卡,名为“松亭关”,后来称为“喜逢口”。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对三卫的控制,设置了喜峰口关。
在明代,喜逢口被称为“喜峰口关”,是明初对三卫政策的一部分,允许他们来朝、贡献和经商,但同时也要求他们服从管理。到了嘉靖年间,随着三卫贡马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喜逢口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凸显。明成祖永乐年间,改称“喜峰口”,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喜逢口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也是诗人笔下的重要题材。如唐代边塞诗人高适在其诗作中有提到此地。此外,京剧《喜峰口》则是现代艺术形式中对该地区的一次深情回顾,以长城抗战为背景,展现了大刀队的英雄事迹。
喜逢口作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文化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