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

宁上山头种禾黍,莫向他乡作羁旅。
山田得雨尚有年,他乡憔悴何人怜。
一身千里家何在,全家更在沅湘外。
独树鸡鸣枫叶飞,荒村雁没芦花碎。
亲在穷边望子还,子在长途衣复单。
居无寸田出无仆,明年作官当食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是一首元代诗人揭傒斯创作的七言古诗。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信息与创作背景
  • 揭傒斯(约1270—1349年),字曼硕,号湘山野民,江西南昌人,元朝文学家、诗人,元文宗至顺年间进士。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首《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是其代表作之一。
  • 元代的政治中心设在大都(今北京),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严格的民族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官员被派遣到边疆地区担任武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家乡、身处他乡为官者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1. 诗歌原文与主题分析
  • 诗歌原文如下:“宁上山头种禾黍,莫向他乡作羁旅。山田得雨尚有年,他乡憔悴何人怜。一身千里家何在,全家更在沅湘外。独树鸡鸣枫叶飞,荒村雁没芦花碎。”这些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远方亲戚的深情厚谊和对他们处境的深切同情。
  • 诗人通过对“山田”“荒村”等场景的描述,传达出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氛围。同时,“亲在穷边望子还”,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牵挂与期待;“子在长途衣复单”则反映了子女在外为官的艰辛与无奈。
  1.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 《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也是元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社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变迁。
  • 这首诗也传递了一种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鼓励人们关注和支持那些远离家乡、在异地为国效力的人们。在当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送黄五舅得武陵校官还辰州寓居省侍》不仅是元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