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观春

闭门五日雨,出门万山春。
湖光忽见我,摇荡白雪新。
九节瘦筇杖,一幅故葛巾。
桃花忽相笑,聊复此红尘。
有钱困鞭算,有官絷卯申。
洞然宇宙间,馀此自在身。
但恨不能饮,我亦无事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湖上观春》是宋末元初诗人汤炳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展现了作者在西湖边春日里的感受与体验。诗中描述了湖光乍现时的景象,以及作者通过观察自然景物而产生的感慨和自我反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字号生平:汤炳龙,南宋末年诗人,字子文,原籍山阳,后居京口。他在庆元市舶提举一职上表现出色,学识渊博,尤精通《易》学,其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脱俗。晚年自号北村老民,并著有《北村诗集》。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还反映了他对时政的深刻反思。
  1. 作品原文
  • 《湖上观春》原文“闭门五日雨,出门万山春。湖光忽见我,摇荡白雪新。九节瘦筇杖,一幅故葛巾。桃花忽相笑,聊复此红尘。”
  1. 诗意解析
  • 自然景观的描述:诗的前四行描绘了西湖春天的自然景色,如万山春色、湖光闪烁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动的春日氛围。
  • 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的“湖光忽见我”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偶然发现湖面之美时的惊喜和愉悦之情。
  • 哲学思考的体现:“桃花忽相笑,聊复此红尘”可能寓意着人生短暂,应及时享受眼前的美好,不应被尘世烦忧所困。
  1. 文学价值
  • 诗歌艺术特色: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捕捉了春天西湖的自然美和作者的心境变化,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 思想内容:诗中不仅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历史背景
  • 《湖上观春》创作于宋末元初,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变迁给文学作品带来了深刻的反映,包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
  1. 文化意义
  • 作为宋末元初的作品《湖上观春》,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真实记录,也是对后世文学创作的一种启发和影响。
  1. 审美鉴赏
  • 诗中所描绘的西湖春景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触动了读者的情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1. 创作背景
  • 汤炳龙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反应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因此,《湖上观春》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赏春诗,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欣赏《湖上观春》这首诗时,还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 诗歌的意境营造:诗中通过对西湖春景的细腻描绘,构建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哲思的艺术境界。
  • 语言的精炼与含蓄:诗句虽短小精悍,但含义深远,充分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表达魅力。
  • 历史文化价值:《湖上观春》不仅是一首诗作,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宋末元初的社会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湖上观春》是汤炳龙在宋末元初创作的一首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代变迁的思索。这首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