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蔡原英暮春杂咏二首

处处鹃声急,春光大半非。
绿扶官柳暗,红点岸花飞。
竹坞消残霭,柴门掩落晖。
高人寻友罢,独抱一琴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蔡原英暮春杂咏二首》是元代文学家舒逊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季的景象,通过对鹃声、柳色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友人聚会后独归的感慨。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
  • 舒逊(1258年—1316年),字子中,号青崖,元代文学家。他生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是南宋遗民,元朝建立后曾隐居于嵩山,晚年才复出仕。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
  1. 诗歌原文
  • 处处鹃声急,春光大半非。绿扶官柳暗,红点岸花飞。竹坞消残霭,柴门掩落晖。高人寻友罢,独抱一琴归。
  1. 诗歌赏析
  • 意象生动:诗人运用“杜鹃声急”来渲染春天即将结束的氛围,杜鹃声是春天的象征,其声音急促则反衬出季节的迅速更替。通过“绿扶官柳暗”与“红点岸花飞”,诗人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既有生命力的盎然,也有稍纵即逝的美。
  • 情感丰富:诗中的“独抱一琴归”不仅是对朋友聚会后的孤寂感,也反映了作者在自然美景面前的感慨,以及对春天逝去的无奈与不舍。
  1. 创作背景
  • 舒逊身处元末社会动荡时期,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此诗的创作可能是在元朝初年,当时国运未稳,社会环境复杂,诗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惜。

《和蔡原英暮春杂咏二首》不仅展现了舒逊卓越的诗歌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元末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