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一公琳公

浪走红尘鬓已丝,此身端合老岩扉。
兴来复举山阴棹,别去仍留海上衣。
夜听泉声如雨落,晴看天末有云归。
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一公琳公》是元代诗人黄溍所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黄溍生平:黄溍,字晋卿,一字文潜,生于元至正年间,卒于元末明初,浙江义乌人。黄溍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书法家和画家,还担任过元朝的史官。
  • 诗歌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黄溍离开下邳(今江苏徐州)前往淮阴(今江苏淮安)之时,表达了他与友人离别的情感。
  1. 诗词原文及注释
  • 全文:浪走红尘鬓已丝,此身端合老岩扉。兴来复举山阴棹,别去仍留海上衣。夜听泉声如雨落,晴看天末有云归。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
  • 注释说明:本篇为七言古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黄溍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1. 诗意解析
  • 首句解析:”浪走红尘鬓已丝”,描述了诗人在世俗中奔波劳碌,年华渐逝,形容其岁月蹉跎之状。
  • 次句解析:”此身端合老岩扉”,表达了诗人想要归于隐逸的决心和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 后三句解析:”兴来复举山阴棹,别去仍留海上衣”,反映了诗人在分别时的情景,以及对自己未来可能再次相聚的希望。
  • 结句解析:”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借物喻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海衣”(海边的衣物)象征别离时的不舍,“云归”(天上的云彩)则寓意着未来的重逢。
  • 情感表达: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
  • 语言风格:黄溍以简练的语言传达深意,使得这首古诗既有画面感又不失哲理性,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元代著名诗人黄溍的作品,《留别一公琳公》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 后世评价:《留别一公琳公》因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受到了后世读者和学者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评价。

《留别一公琳公》是一首蕴含深意、充满情感的古诗,不仅展现了黄溍深邃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