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走红尘鬓已丝,此身端合老岩扉。
兴来复举山阴棹,别去仍留海上衣。
夜听泉声如雨落,晴看天末有云归。
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
留别一公琳公
浪走红尘鬓已丝,此身端合老岩扉。
兴来复举山阴棹,别去仍留海上衣。
夜听泉声如雨落,晴看天末有云归。
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
【注解】
浪走:漫游。
红尘:繁华的尘世。
端:全,全部。
岩扉:石门,山中门户。
兴来:兴致勃发。
山阴棹:指《晋书·顾恺之传》载“恺之尝诣戴安道宿,于竹下铺席坐观月,俄而天忽开霁,照见四人,皆长丈余,同在竹下戏。俄而有一人灭,至暮语戴:‘我当应足下,灭却足下时当有贵者客卿来。’及明,见二人眠,其人又言:‘向灭者必是君家阿堵物,将欲死未?”戴即惊起,检行十余里,见一大猪首枕其屋梁,土中得钱四百万。”后遂以“山阴”指代富贵人家的豪华生活或富贵之人。
式微:衰微,凋落。这里指自己仕途的衰微。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分别之时,情意依依,不忍离去,因而写下这首送别诗。前四句写离别时的情景,最后两句抒发离别后的感慨。
首联“浪走红尘鬓已丝”,是说诗人因仕途不顺,四处奔波,如今头发已经花白。
次联“此身端合老岩扉”,是说诗人认为自己应当归隐了,所以应当到山中去隐居。
第三联“兴来复举山阴棹”,是说诗人虽然想归隐山林,但当他兴致上来时又忍不住要回到官场上来。
第四联“别去仍留海上衣”,是说诗人虽然想离开朝廷,但又舍不得自己的官服和俸禄,所以还是留在朝廷上。
末联“夜听泉声如雨落,晴看天末有云归”,是说诗人听到夜深人静时的泉水声,好像听到了雨落的声音;抬头看天空,好像看见了云归的景象。
尾联“浮萍飞絮何时定,空使诗人赋式微”,是说诗人看到浮萍和飞絮随风飘荡不定,不禁叹息自己的命运也如此飘荡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