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崇道旁土,云是古长城。
却寻长城窟,饮马水不腥。
斯人亦何幸,生时属休明。
向来边陲地,今见风尘清。
禾黍被行路,牛羊散郊坰。
儒臣忝载笔,帝力猗难名。
【译文】
崇崇道路边,是古代的长城。
寻找长城窟,马儿喝的水不腥。
这是何等幸运,生时正值太平盛世。
从前边疆地,现在风尘已清。
禾黍满路旁,牛羊散放田野。
儒臣承载笔,帝力不可名。
赏析:
榆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此诗作于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诗人赴长安途中。
首联写道旁土墙,是古长城遗迹,诗人由此联想,便觉得眼前这片土地,也同古长城一般古老。“云”字,把这种联想写得空灵而富有诗意。“崇崇”,高大貌。“崇崇道旁土”,是说道路旁边高高的土墙是古代的长城。“崇”,高也。“崇崇”二字,既形容土墙高峻,又写出了诗人对古迹的怀念之情。
次联写诗人到榆林后的情景。“却寻”,却去找寻。“窟”,洞。诗人在寻觅长城的时候,发现水很清澈,便联想到水一定是从长城的洞中流出来的。所以,他在这里赞叹:“饮水之甘,盖有源也。”这两句诗,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到榆林后看到的景象,而且还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高尚情操。
第三联写诗人对榆林风物的看法。“斯人亦何幸,生时属休明”,诗人认为,自己有幸生活在这样太平盛世,真是莫大的幸事。“斯人”,这里指诗人自己。“亦何幸”三字,既是对上句的承接,又是对下文的总括。诗人在赞扬自己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的同时,又进一步感叹:“向来边陲地,今见风尘清。”意思是说,以前边疆地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而现在却是一派和平安定的景象。这一联,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而且也流露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关怀。
末联描写榆林的自然风光。“禾黍被行路,牛羊散郊坰。”诗人走在乡间的路上,只见一片丰收景象:庄稼长得十分茂盛,稻谷金黄一片;牛羊成群结队地分散在广阔的田野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啊!诗人站在这幅图画前,心情无比激动。“儒臣忝载笔,帝力猗难名。”诗人以自豪的口吻写道:我身为一介儒生,有幸能够为皇帝撰写诏书,实在荣幸之至。“载笔”,指写作。“帝力”,指皇帝的力量。“猗”,赞叹词。“难名”,不易称道。“儒臣”四字,不仅表明诗人的身份是文官,而且表现了他谦虚谨慎的品德。“帝力”二字,既表明诗人对皇帝的景仰和感激,又表现了诗人对帝力难以称道的感慨。
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旅途中偶遇古长城残垣断壁,触景生情,便写下这首杂咏之作。全诗语言平易流畅,风格质朴浑朴,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