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依山外,高居白日长。
树阴浮石润,云影入江凉。
宴坐涵千古,遐观纳八荒。
此时天籁寂,虚白自生光。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
介绍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是一首文学作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吴宜甫。这首诗描绘了桃溪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诗中以”三华”起兴,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接着通过描写”本原”这一概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理解和思考;最后以”楼”作为结尾,寓意着诗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推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相关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以及诗词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 “楼阁依山外,高居白日长”,这两句描写了诗人的住所,从地理位置来看,它位于群山环绕之中,与世隔绝,所以是“高居”。而“倚”字又表明了诗人对于隐居之地的喜爱之情。 “树阴浮石润,云影入江凉”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 晓起凭虚槛,苍凉羽翰轻。 五云开日观,三岛接霞城。 雨歇连山净,尘销止水平。 试循嘉种看,新绿自欣荣。 注释: 1. 三华:指三台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附近。吴宜甫:可能是诗的作者或诗人。桃溪:可能是诗中描述的一个地点,如江边的小溪。 2. 本原楼:可能是指三台山上的一座楼阁。 3. 晓起:早晨起来。 4. 苍凉羽翰轻:形容清晨的天空清朗,鸟儿飞翔的样子轻盈。 5.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 注释: 1. 凿地通泉入:在地面上凿开一个洞穴,让泉水流入其中。 2. 冰轮隐半规:月亮像冰轮一样隐藏在天空的另一半中。 3. 水涵光澹澹:水面上反射的光很淡。 4. 云度影迟迟:云彩穿过影子时显得有些慢。 5. 坐引流杯称:坐下来品饮流动的酒杯。 6. 书添洗砚宜:写字时适合用磨墨石。 7. 蛟龙得风雨,终去跃天池:形容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后会有所成就
【注释】: 1. 沧波:即沧海。 2. 长万竿:形容竹子长得很高,有上万根。 3. 晴琴:晴天时弹奏的琴声。 4. 夏簟:夏天用的竹席或竹席子。 5. 渭亩:泛指田野、田地。 6. 河菑:泛指水灾、火灾等灾害。 7. 千户:形容田宅很多。 8. 颂百官:歌颂百官。 9. 雪霜看:经得起风霜考验。 【赏析】: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和抒发诗人情感的七言绝句
《本原楼》是南宋诗人吴宜夫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三华”为题,描绘了本原楼的美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译文: 石润通山气,甘泉一脉流。 雾浮丹穴暖,冰浸玉壶秋。 远达朝宗志,深怀泽物忧。 濯缨无限意,风雨满沧洲。 注释: 1. 石润通山气:石润指石头的湿润,通山气指山中的灵气。 2. 甘泉一派流:甘泉指清甜的泉水,一派流指泉水流动的样子。 3. 雾浮丹穴暖:丹穴指丹炉,这里借指火山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 川上桃花坞,春风十里程。 遥遥青嶂合,隐隐白云生。 草阁遮难觅,芝田润可耕。 从龙当作雨,肤寸起天行。 注释:在川上(指山边)的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春游的胜地(桃花坞)。春天,桃花盛开,满园芬芳,正是十里桃花路(十里程)。远远看去,青翠的山峰会合在一起,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白云飘浮在天空。草屋被青翠的草遮挡着,难以找到(草阁遮难觅)。灵芝生长在大地上
本原楼,位于溪上,是诗人在春雨过后,沙边水落的新景中留下的诗句。以下是对该诗逐句的详细解释: 1. “溪上收残雨”:描述的是雨后的溪流景象,雨水逐渐停歇,溪水清澈,水面上还留有雨滴的痕迹。 2. “沙边水落新”:表达了水从沙边退去,露出了新的河床,水流变得更加清澈。 3. “扫苔留坐石”:诗人坐在石头上,扫去覆盖的苔藓,享受宁静的时刻。 4. “投饵得游鳞”:可能是诗人在水中捕鱼的场景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 【注释】 谷口躬耕日,秋风穫稻粱。 谷口: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南。躬耕:亲自耕作。秋:秋季。穫(huò):收获。稻粱:泛指稻米和粗粮。 地腴登岁事,天角兆丰祥。 地腴:土地肥沃。登岁事:庆祝丰收。天角:天空中突出的部分,这里比喻上天的恩惠。兆:预示。丰祥:《尚书·洪范》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丰祥即指“考终命”,意为寿命长久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 舍外环麻圃,千畦翠玉林。 补纫红女意,种树逸民心。 夜绩分邻火,寒机杂晓砧。 年年荣雨露,衣被及人深。 译文: 舍外环绕着麻圃,一片绿色的田地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 补纫的红色女子们心怀感激之情,她们精心种植的树木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心情。 夜晚的时候,姑娘们在邻家分享火光;寒冬时节,她们在清晨的寒风中敲打着木砧。 每年春天,她们都能收获到雨露般的恩泽
本原楼 桃溪春雨与古风雅意 三华吴宜甫《桃溪十咏·本原楼》中,诗人通过描绘本原楼下桃花与水边的景色,抒发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还展示了元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及其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一、诗歌原文及译文 原文: 溪上桃花雨, 堤痕半没沙。 永怀舟楫利, 何恨水云赊。 赤壁凌仙袂, 银河送客槎。 傅岩应一起, 未许伴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