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长者有高义,乞与山人僦屋金。
驷马一时皆上客,青娥三日有遗音。
西山涌海当秋后,南斗流江入夜深。
更报大茅张外史,兴来须抱小雷琴。
奉谢玉山假僦屋
介绍
《奉谢玉山假僦屋》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杨维桢文学创作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在探讨《奉谢玉山假僦屋》的文学价值之前,需要了解杨维桢的生平和其诗歌的特点。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是元末明初浙江山阴人,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既有官场的沉浮,也有隐居生活的静谧。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以诗歌见长,还有着深厚的音乐造诣,自称铁笛道人,并且著有《东维子集》等著作传世。
杨维桢的诗歌以豪放、清新、雅正著称,他的创作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崇尚自然之美。在《奉谢玉山假僦屋》一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玉山长者有高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赞赏,而“乞与山人僦屋金”则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纯粹友谊。这种情感表达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它超越了单纯的赞美,更深层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的交流和默契。
诗中“驷马一时皆上客”描绘了一个豪华聚会的场景,象征着朋友间的尊贵与荣耀。而“青娥三日有遗音”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女性婉约动人的形象,这既是一种视觉享受,也隐含了对女性美的赞颂。这样的描绘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
《奉谢玉山假僦屋》的诗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隐喻人的情感与志向。诗中提到的“西山涌海当秋后”和“南斗流江入夜深”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味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理想。
《奉谢玉山假僦屋》作为杨维桢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