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苏昌龄

东吴主者尊师相,师相匡君近若何。
紫极正宜扶日月,鸿沟未许割山河。
金台百丈媒燕隗,盖禄千钟客孟轲。
亦有阳秋成铁史,姓名不必到銮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苏昌龄》是元朝杨维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这首诗中,杨维桢表达了对师相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其对于匡扶国家、治理天下的志向和理想。以下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人简介
  • 杨维桢,号铁心道人,生于元代,浙江嘉兴人,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在元末明初的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地位,与朱元璋关系密切。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诗词原文
    东吴主者尊师相,
    师相匡君近若何。
    紫极正宜扶日月,
    鸿沟未许割山河。
    金台百丈媒燕隗,
    盖禄千钟客孟轲。
    亦有阳秋成铁史,
    姓名不必到銮坡。
  • 诗词翻译
    这首诗以颂扬师相为主题,通过赞美其崇高的地位和卓越的才能,表达了作者对其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自己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即希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杨维桢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的诗作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主题思想:在《寄苏昌龄》这首诗中,杨维桢不仅赞颂了师相的高尚品德和政治才能,还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于国家未来的期许。这些主题思想都体现了杨维桢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人的双重身份。

《寄苏昌龄》作为杨维桢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这首诗不仅是对师相的赞誉,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反思和期待,对于理解杨维桢以及元代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