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室辞

东万山之罗络兮,恒赤城之盘纡。琼台方古郁以出没兮,聚仙佛之所庐。
东海之嵬岸兮,架金梁之凌虚。裒灵修之播迁兮,来仙伯以导舆。
赤子兮如鱼,纷望思兮鼎湖。嗟山川其如昨兮,眇风景其愁予。
望海屋兮渠渠,挽飞飙兮以为车。上下风雨兮出入太初,下视弱水兮黄尘满区。
仙耶释耶?吾不知何谁兮,羌从汝兮归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方丈室辞》是元代诗人杨维桢的一首七言古诗,创作于其晚年时期。这首诗不仅是杨维桢文学成就的体现,也反映了他当时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以下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杨维桢(1296-1370),字伯谦,号铁夫、铁心道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元末红巾军起义领袖张士诚部将。他的诗作风格雄健豪放,善于运用典故,富有哲理性。杨维桢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在艺术上也展现出极高的成就。
  1. 诗歌原文翻译与赏析:《方丈室辞》原文如下:
    东万山之罗络兮,恒赤城之盘纡。琼台方古郁以出没兮,聚仙佛之所庐。东海之嵬岸兮,架金梁之凌虚。裒灵修之播迁兮,来仙伯以导舆。赤子兮如鱼,纷望思鼎湖。嗟叹山川那些像昨天啊,高于风景的愁我。

  2. 诗意解析

  • 自然景观描绘:杨维桢通过“东万山之罗络兮,恒赤城之盘纡”两句,生动描绘了地理环境的广阔和自然景观的壮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写景,更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神仙居所象征:诗中的“琼台方古郁以出没兮,聚仙佛之所庐”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寄托的意境。这里的“琼台”和“仙佛”,象征着高洁的精神境界和超凡脱俗的生活。
  • 人生感慨:通过“赤子兮如鱼,纷望思鼎湖”等句子,诗人表达了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这种情感深深植根于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之中。
  • 政治隐喻:杨维桢在作品中经常使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多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时代感受。例如,“来仙伯以导舆”可能暗喻了当时社会动荡中,有贤者或智者引导人们前行。

《方丈室辞》不仅是杨维桢文学造诣的体现,也是其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这首诗展现了杨维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是研究元代诗歌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