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明归越觐亲

天西白云天东飞,乌台春之乌依依。高堂游子归未归。
堂前春草生春晖。行行舟发彭郎矶,勿遣霜霜露露沾人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明归越觐亲》是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词的多个方面,从原文入手,到作者介绍,再到作品赏析:

  1. 原文解读
  • 《送杨明归越觐亲》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描绘出一幅离别的场景。诗中“天西白云天东飞,乌台春之乌依依”通过对比天空与大地的景象,传达了离别时的惆怅和不舍。
  • “高堂游子归未归”则表达了家中亲人对远行者的思念和期盼,同时也反映了杨维桢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 “行行舟发彭郎矶,勿遣霜霜露露沾人衣”则是对远行者的深情嘱托,希望他能安全抵达目的地,不要受到旅途艰辛的影响。
  1. 作者介绍
  •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等,杨维桢的一生经历了元末战乱和明朝建立的过程,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1. 作品赏析
  • 《送杨明归越觐亲》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杨维桢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也反映了他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在艺术表现上,杨维桢擅长运用自然景物作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
  1. 写作背景
  • 《送杨明归越觐亲》的创作背景与杨维桢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作为一名文人,他在元末动乱期间四处漂泊,见证了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浮沉。这首诗的创作可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远方游子的关切,抒发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

《送杨明归越觐亲》不仅是杨维桢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也是研究元代社会生活、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杨维桢的诗歌风格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