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妇谣

西家妇,贫失身。东家妇,贫无亲。红颜一代难再得,皦皦南国称佳人。
夫君求昏多礼度,三日昏成戍边去。龙蟠有髻不复梳,宝瑟无弦为谁御。
朝来采桑南陌周,道旁过客黄金求。黄金可弃不可售,望夫自上西山头。
夫君生死未知所,门有官家赋租苦。姑嫜继殁骨肉孤,夜夜青灯泣寒杼。
西家妇作倾城姝,黄金步摇绣罗襦。东家妇贫徒自苦,明珠不传青州奴。
为君贫操弹修竹,不惜红颜在空谷。君不见人间宠辱多反覆,阿娇老贮黄金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贫妇谣》是杨维桢所作,这首诗通过对两位不同境遇的贫家妇女的生活描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某些现实问题,揭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以及兵役和租税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贫妇谣》不仅是一首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诗,更是一部揭示人性、命运和社会不公的作品。以下是对《贫妇谣》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贫妇谣》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朝时期,诗人杨维桢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诗中通过对比西家和东家贫家的妇女,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2.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杨维桢运用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两个贫家妇女的命运巧妙地联系起来,使得诗歌既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思想内容:“夫君求昏多礼度,三日昏成戍边去”这句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压迫,以及兵役和租税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文学地位:《贫妇谣》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状况,而且展示了杨维桢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才华。作为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维桢的《贫妇谣》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意义的佳作。它通过简洁有力的文字,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和人间真情的渴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