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村氓

世道日纷纭,人人自忧切。
路逢村老谈,吞声重悲噎。
我里百馀家,家家尽磨灭。
休论富与贫,官事何由彻。
县帖昨夜下,羁縻成行列。
邻里争遁逃,妻儿各分别。
莫遣一遭逢,皮骨俱碎折。
朝对狐狸啼,暮为豺虎啮。
到官纵得归,囊底分文竭。
仰视天宇高,纲维孰提挈。
但恨身不死,抑郁肠中热。
南州无杜鹃,诉下空啼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忧村氓》是元末诗人卢琦创作的一首押屑韵的诗歌。《忧村氓》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也深刻描绘了人民在政治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和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卢琦,字希韩,号立斋,又号圭峰,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认为元末闽中四大名士之一。他出生于惠安(今福建省惠安县),至正二年(1342年)中进士,曾任多个官职,包括浙江台州的录事、永春县尹等,最终因疾病去世,享年约四十八岁。卢琦的创作成就颇高,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哀愁的抒情诗。其中《忧村氓》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的同情。

  2. 诗歌原文
    世道日纷纭,人人自忧切。
    路逢村老谈,吞声重悲噎。
    我里百馀家,家家尽磨灭。
    休论富与贫,官事何由彻。
    县帖昨夜下,羁縻成行列。
    邻里争遁逃,妻儿各分别。
    莫遣一遭逢,皮骨俱碎折。
    朝对狐狸啼,暮为豺虎齧。
    到官纵得归,囊底分文竭。

  3. 诗歌内容解析

  • 时代背景:《忧村氓》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元末的社会动荡。当时的政治局势混乱,官府频繁更换,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崩溃。
  • 社会状况:诗中的“我里百余家”说明村庄原本人口众多,但受到连年的战乱和政治迫害,许多家庭破败,甚至有人被迫逃亡。
  • 人物情感:通过描写村民的恐惧和无助,卢琦表达了对那个时代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莫遣一遭逢”和“皮骨俱碎折”等词语传达了深深的悲哀和绝望。
  • 自然象征:诗中的“朝对狐狸啼,暮为豺虎啮”用自然界的景象象征社会的残酷和不公。狐狸和豺狼象征着恶势力,而人则在这种压迫下难以生存。
  1. 艺术特色分析
  • 主题突出:《忧村氓》的主题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通过个人命运反映出广大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
  • 语言精炼: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简洁的语言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
  • 意境深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狐狸啼、豺虎啮),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元末闽中四大名士之一,卢琦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元末社会的重要窗口。
  • 历史意义:通过对《忧村氓》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以及那个时代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卢琦的《忧村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痛苦的檄文。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元末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艰辛。对于现代人来说,《忧村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提醒和反思,鼓励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平正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