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邻,字升之,范阳人。调邓王府典签,王爱重,谓人曰:”此吾之相如也。”
后迁新都尉,婴病去官。居太白山草阁,得方士玄明膏饵之。会父丧,号恸,因呕,丹辄出,疾愈甚。家贫苦,贵宦时时供衣药,乃去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颍水周舍,复豫为墓,偃卧其中。
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着《五悲文》以自明。手足挛缓,不起行已十年,每春归秋至,云壑烟郊,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
遂自伤,作《释疾文》,有云:”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与亲属诀,自沉颍水。有诗文二十卷及《幽忧子》三卷行于世。
唐才子传 · 卢照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卢照邻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者,还因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悲剧命运而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广泛传颂的对象。
卢照邻出生于范阳卢氏家族,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的家族。他的家族在当地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灵感来源。卢照邻年轻时调任邓王府典签,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能力,受到邓王的极大赏识,甚至被称为其“司马相如”。这段经历不仅展示了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初步成就,也奠定了他日后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命运的波折使得卢照邻的人生充满了坎坷。由于长期的疾病困扰,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最终选择投水自尽。这样的行为虽然令人惋惜,但也反映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法承受的精神压力。这一悲剧性的结局,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中蕴含了更多的情感深度和艺术张力,成为了后人研究的重要对象。
卢照邻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骈文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其广泛的才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诗歌取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富有音乐美,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照邻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卓越的文学才能和深刻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更是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