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春分

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闲二气而已。方氏曰: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正阴阳适中,故昼夜无长短云。
元鸟至。元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
雷乃发声。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乃者,《韵会》曰:象气出之难也。注疏曰:发,犹出也。
始电。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故《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易》曰:雷电合而章。《公羊传》曰:电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阳阴电,非也。盖盛夏无雷之时,电亦有之,可见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分》是中国古代文献,由元代吴澄所著,该书详细记载了春季的气象、物候和天文变化等知识。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介绍:

  1. 内容摘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分》记录了春季中的重要节气“春分”,并对其意义进行了阐述。书中指出,春分标志着春季的一半,是昼夜均等的时刻。春分期间的物候包括燕归和雷声等自然现象,这些都反映了春分时节的特点。
  2. 象征寓意:春分在古代被看作是阴阳平衡的象征,昼夜平等的气候特征象征着自然界的一种和谐与平衡。
  3. 科学依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分》中提到的昼夜平分的现象,实际上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的,这一现象在现代天文学中同样被广泛认可。
  4. 社会影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安排农事活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不仅为农民提供了节气变化的农业指南,还影响了后世的节气文化和节庆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春分》作为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献,它记录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宇宙规律的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至今仍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悟。通过了解这些古籍,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哲学思想,进而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