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闲二气而已。方氏曰: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而仲月之节为春分,正阴阳适中,故昼夜无长短云。

元鸟至。元鸟,燕也。高诱曰: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也。

雷乃发声。阴阳相薄为雷,至此,四阳渐盛,犹有阴焉,则相薄乃发声矣。乃者,《韵会》曰:象气出之难也。注疏曰:发,犹出也。

始电。电,阳光也,四阳盛长,值气泄时而光生焉,故《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易》曰:雷电合而章。《公羊传》曰:电者,雷光是也。《徐氏》曰:雷阳阴电,非也。盖盛夏无雷之时,电亦有之,可见矣。

诗句原文:

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闲二气而已。

译文: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表示春天的中间。“分”在这里意味着一半,也就是说,春季的持续时间约为九十天的一半,所以称之为“分”。秋天的情况与此相似。而夏天和冬天不特别提到“分”,可能是因为天地之间有两个主要的气候因素。

注释:

  1. “春分”指的是春季的中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2. “分”在这里表示一半,即春季的持续期为九十天的半数,因此称为“分”。
  3. “秋同义”中的“秋”与“春分”相对应,都表示季节中间。
  4. “夏、冬不言分者,盖天地闲二气而已”指出夏季和冬季没有特别提到“分”,是因为在它们的季节中,只有两个主要气候因素,分别是太阳直射的夏季和冬季。
  5. “方氏曰:阳生于子,终于午,至卯而中分,故春为阳中”这里提到了方氏的观点,他认为阳气是从子时开始的,到午时达到顶点,直到卯时才完全分为阴阳两部分,因此春天被视为阳气的中心,也就是“阳中”。
  6. “至卯而中分”指的是阳气在卯时达到中点,即昼夜时间相等的时刻。
  7. “元鸟至”中的“元鸟”,即燕子,是古代认为带来春天到来的鸟类。
  8. “雷乃发声”描述了雷电出现的过程,即阴阳之气相互碰撞而产生雷声。
  9. “始电”中的“电”是指闪电,是阳光经过放电产生的光现象。
  10. “《历解》曰:凡声阳也,光亦阳也。”这句话引用了《春秋左传》的解释,认为声音和光线都是阳性的。
  11. “《易》曰:雷电合而章”引自《周易》,它讲述了雷电交加时的景象,以及这种景象的壮美。
  12. “公羊传曰:电者,雷光是也”这是《春秋公羊传》中的记载,认为雷电是一种结合的光。
  13. “徐氏曰:雷阳阴电,非也。”这句话来自徐氏的解释,他认为雷电是阳和阴的结合,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盛夏时节并没有雷声,但电仍然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