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东下时,开篷曾赋小孤诗。
风涛如许相冲激,天柱迄今无改移。
长愿江流平似镜,坐看舟客去如驰。
悠悠此日登临意,付与浔阳循吏知。

【注释】

小孤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是长江中游的一座孤岛。

三十年前东下时:指诗人三十多年前从江西上饶东下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时的景况。

开篷曾赋小孤诗:在小孤山下泊舟时,曾赋诗一首。

风涛如许相冲激:意思是江面上的风浪这样汹涌。

天柱迄今无改移:意思是天柱山依然屹立在那里,没有移动过。天柱山,即黄梅山,在湖北大冶县西北。

长愿江流平似镜:意思是希望长江的水流能够平静得像镜子一样。

坐看舟客去如驰:意思是看着乘船的人离去像奔驰一般。

悠悠此日登临意,付与浔阳循吏知:意思是说,今天我登上这座山,感慨万分,就把这种心情寄托给黄州的郡守、县令们。浔阳,今属湖北黄梅;循吏,指循良之官。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任黄州刺史期间所作。当时诗人已离开仕途三十余年,这次重游旧地,触景生情,遂写下了这首怀古咏史之作。诗题中的“小孤山”指黄梅山,在湖北麻城西南长江中,为鄂东南最高峰之一,海拔188米,因形似孤峰而名。诗的首联回忆当年泛舟黄梅山作《小孤山记》事,写他当年乘船顺流而下时的情景:“三十年前东下时,开篷曾赋小孤诗。”这两句叙事和抒情结合得很自然。诗人乘船顺流而下,一路行来,景色渐入佳境,于是兴之所至,便在船上吟成《小孤山记》,记述了小孤山的风光及自己的观感。“开篷”句承首句,点明自己乘船顺流而下的情状。“开篷”,指打开船篷以迎风张帆。“赋小孤诗”四字,表明诗人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既为小孤山的壮丽景色所感染,又为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庆幸,因此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写下了《小孤山记》。

第二联写诗人对小孤山的赞美之情。“风涛如许相冲激,天柱迄今无改移”。诗人面对波涛汹涌的江水,不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两句既是写实,也是诗人的一种理想化描写。“风涛如许”,突出江水的汹涌澎湃;“相冲激”,说明江水奔腾不息,有冲破阻挡的力量;“天柱”句则运用夸张手法,将小孤山比作巍然屹立、高不可摧的天柱山,表现了诗人对它的无限敬仰之情。“风涛如许”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浪,也暗指政治上的风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小孤山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第三联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长愿江流平似镜,坐看舟客去如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政治生涯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盼。“长愿”,表示一种愿望或期待;“江流平似镜”形容江水清澈平静,如同明亮的镜子;“舟客去如驰”则形象地描绘了乘船客人离去的速度之快,犹如飞驰一般。这两句诗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第四联诗人再次回到现实,表达了他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和态度:“悠悠此日登临意,付与浔阳循吏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和态度。“悠悠此日”,指的是诗人此刻的心情和感受;“付与浔阳循吏知”,则是说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都寄托给了黄州的郡守、县令们。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和态度,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和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对小孤山的描绘和对人生、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