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 其三 送春

又江南、三月更明朝,便已是南风。
拟强驻韶光,狂追柳絮,卧占残红。
早向尊前沉醉,莫听五更钟。
赢得春工笑,恼杀渠侬。
只道春风不改,□年来岁去,柳密花浓。
但沈腰潘鬓,无复旧时容。
春还是、多情多恨,便不教、绿满洛阳宫。
只消得,无情风雨,断送匆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声甘州·送春》是宋代词人刘将孙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感伤之情。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刘将孙,字尚友,生于南宋末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刘辰翁之子,有文名于宋代。他的事迹见于《新元史》中的《刘辰翁传》,并曾担任过延平教官和临江书院山长。他的作品如《养吾斋诗馀》一卷,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
  1. 作品原文
  • 看飘飘、万里去东流,道伊去如风。便锦缆危潮,青山御宿,烟雨啼红。愁是明朝酒醒,听著返魂钟。
  1. 艺术手法
  • 《八声甘州·送春》在艺术形式上展现了宋代词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通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絮和残红以生动的情感,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与哲理,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哲思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
  • 全词以送春为题,通过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描绘,表达了词人的惜春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哀叹。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宋代文人的审美趣味,也体现了词人在艺术创作上追求意境深远和情感真挚的特点。
  1. 文化价值
  • 作为一首宋代的词作,《八声甘州·送春》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宋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化风貌,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诗词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还能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文化内涵。
  1. 情感表达
  • 在情感表达上,《八声甘州·送春》充分展示了宋词中常见的情感纠葛。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交织。这种情感的丰富性不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的真情实感,也使得该词成为了宋代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的佳作之一。

《八声甘州·送春》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宋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词人的文学风格及其时代背景,同时也能领略到宋代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